王家增作为一位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的艺术家,从小就根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,青少年时代的城市印记像电影画面一样深深地嵌入他的潜意识之中,成为他日后艺术创作的不竭动力。20世纪90年代,王家增就开始以北方大工业城市的废墟为主题进行创作,铁西区的工厂废墟、大烟筒、工人制服及其几何建筑等等均出现在他的画面之中,这是他对工业城市的一种怀旧之情,也是一种无言的悲伤。他将这种复杂的情绪置于画面,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,也因此确立了自己令人信服的绘画语言。
王家增 工业日记107 200x140cm 布面丙烯 2006
作为一位已经成熟的艺术家,王家增并没有按部就班的重复自己过去的绘画语言,而是在艺术探索的路上不断的前行。从早期的版画作品到《工业日记》系列、《同一屋檐下》、《镜子》系列作品到《城·迹》,都是对中国工业化、城市化这一创作主题的不断展开、延伸或者变奏。“无名之地”在延续工业化主题的基础之上,开始对艺术语言突破性的探索,他开始尝试将现成品带入创作,而到了“物的褶皱”系列,则开始大量使用现成品。但他并没有将现成品直接停留在直接的使用之上,而是通过改变其形状的方式,将它们打造成集雕塑、绘画、装置于一体的、充满凝重感的艺术作品。而这种艺术语言的探索与改变无疑需要勇气和魄力。王家增就是这样一位在不断颠覆自我的过程中前进的艺术家。